close

腸道

腸道在預防醫學的領域中很重要的一個課題,腸道菌住著上千種細菌,好幾百兆細菌,且圍繞著幾億的神經細胞,在這幾年研究發現,腸道除了是消化器官也是人體最重要的免疫器官,腸道中充滿著各種毒素及營養素,腸道是除了皮膚之外最重要的防禦,當身體發炎或免疫力變差的時候,腸道的黏膜原本緊閉的就會開始打開,讓腸道的不好物質,例如:細菌、微生物、有毒物質、慢性食物過敏原等進入血液,造成全身性的反應,稱為「腸漏症」

腸道又稱為第二個大腦,許多神經佈滿著腸道,會傳送訊息給中樞神經,經由「腸腦軸Gut-Brain axis」與大腦產生連結影響,而大腦也會傳遞訊息給腸道,雙向平衡系統,近幾來發現腸道與發炎及神經相關疾病有關,例如:腸躁症、焦慮症、自閉症、慢性疲勞、憂鬱症、阿茲海默、帕金森氏症等。

 

腸道菌是與人體一起共同存在身體,考慮到腸道微生物群在維持局部和全身性的動態平衡重要性,所以提出了「微生物-腸-腦軸Microbiota-Gut-Brain axis」,包含腸道微生物群和代謝產物、腸道神經系統、自主神經的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系統、神經免疫系統、神經內分泌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,可能的途徑腸腦神經網途徑、神經內分泌-下視丘-腦下垂體-腎上腺軸、腸道免疫系統、腸道菌合成神經傳導物質等。

腸道菌叢除了影響大腦之外,未來也開始關注,許多大腦以外的器官,例如:腎臟、心血管及骨骼系統等,而腸肝軸gut-liver axis也漸漸被關注,腸道失調與許多慢性肝病發病有關,例如:B型肝炎、C型肝炎、酒精性肝病、非酒精性肝病、肝硬化發展至肝細胞癌等。

 

腸道保養有幾個基本主要營養素,例如:益生菌、益菌質、水分及酵素等。

 

益生菌probiotic定義活體微生物,食用一定數量之後,具有營養以外保健效益,例如:發酵乳製品:降低血脂、減少便秘、短鏈胺基酸可以降血壓。主要功能為阻止腹瀉、小腸內產乳醣酶改善消化、增加腸胃道屏障、調節免疫、過敏、發炎、降低幽門桿菌感染、降低致病菌生長

益生元或益菌質prebiotic傳統定義食物終無法消化的成分,選擇性促進一種或數種結腸中益生菌生長,有保健功效,2017年最新國際益生菌和益菌質科學協會ISAPP重新定義“A substrate that is selectively utilized by host microorganisms conferring a health benefit”,此物質可被宿主微生物選擇性利用對健康有幫助。

全球的益菌質市場在2017年40億美元,預計在2023年增長至70億美元,益菌質包含難消化糊精、菊糖、寡糖、果寡糖FOS、果膠、抗性澱粉、低聚半乳糖等,常見食物有車前子、香蕉、全麥、全穀物、韭菜、蘆筍、菊苣、大蒜、洋蔥、大豆等。將近有90%以上的人膳食纖維攝取都不足。益菌質主要功用為促進鈣鐵吸收、降低有害菌的酵素活性、增加結腸雙歧桿菌、降低血脂、減少蛀牙、促益生菌生長、減少便秘、促進腸道產生短鏈脂肪酸改善腸胃道健康。研究發現較高的膳食纖維攝取量與體重降低有關。

 

難消化麥芽糊精Indigestible dextrin

榮獲日本政府特定保健食品素材認證,廣泛應用在日本特定保健用食品,超過80篇文獻支持,美國FDA認定無副作用,膳食纖維含量高達96.3%,可調控血糖及胰島素、降低三酸甘油脂和膽固醇、體脂、維持腸道功能、促進腸道益生菌生長、促進腸激素GLP-1分泌、增加胰島素敏感性、增加飽足感、不易形成體脂肪、增加排便量、熱量減半、減少過多的醣類及脂肪吸收。人體試驗可有效減緩餐後血糖及三酸甘油脂、減少脂肪吸收、增加糞便中脂肪量、減少腹部脂肪堆積、減少體脂肪堆積、調節血脂、促進礦物質吸收、經由問卷測試降低食慾及增加飽足感。

菊苣纖維inulin

又稱為菊苣纖維,是一種低聚糖可溶性膳食纖維,高達91.3%菊糖,可促進腸道蠕動,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。它是一個天然存在蔬菜,例如:洋蔥、牛蒡、大蒜和大蔥等,菊糖可以保護植物乾燥,菊糖熱量僅一般醣的一半,影響血糖指數較低,對於糖尿病者及肥胖者有幫助,可作為脂肪或醣的替代品,又可以增加飽足感。菊糖在腸道發酵可產生短鏈脂肪酸,可維持結腸黏膜健康、影響結腸的運動等,且對於雙歧桿菌效果佳;菊糖具有的生理功能,排便順暢、幫助維持消化道機能、改變細菌叢生態及調整體質等;研究證明菊糖可以增加大便的頻率、改善嬰兒使用配方奶後的大便頻率、老年人的便秘、局部免疫的改善、腸道發炎及結腸癌等。

 

不是一味的補充益生菌就沒問題,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(SIBO)意思是說小腸中有過多的細菌,通常會造成腸道吸收不良等問題,目前認為也是與許多的腸道疾病具有相關性。成人腸道是人身體最大的微生物居住地方,主要部位在結腸,住著38萬億的細菌,2018年對於SIBO的主題綜合整理資料,SIBO症狀屬於非特異性,包含腹痛、脹氣、腹瀉及消化不良等,發生的頻率和嚴重程度不同,通常超過2/3的人會有以上這些症狀,而在女性和老年人當中似乎比較普遍,SIBO除了跟大腸激躁症IBS有關之外,與發炎性腸道疾病、消化不良、胰腺炎、甲狀腺功能衰退、糖尿病、冠狀動脈疾病及帕金森氏症等有關。一些研究顯示胃酸抑制用藥PPI,可能會因為胃酸減少造成細菌過度生長,與SIBO有關聯,部分消化性潰瘍者有56%同時有SIBO問題,最近有一項研究表明,益生菌會在小腸定居反而更容易造成SIBO。

治療SIBO的問題有分為四步驟,排除、替代、再植入及修補,在過程當中應該是先將腸道清空後,補充消化酵素及膳食纖維支援正常腸道功能,改善消化脹氣,才能再去補充益生菌或其他營養素,這樣的方式大家可以嘗試看看

arrow
arrow

    黃韋堯營養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